“扶贫式婚姻”这个词汇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常见,它指的是一种以经济扶贫为目的的婚姻关系。具体而言,是当两人在经济状况的起伏中,一方无法满足生存成本而选择与另一方结婚,以达到共同生活的目的。此时,婚姻关系成为了一种经济交易,也被称为“经济婚姻”或“贫困姻缘”。这种婚姻形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从法律角度来说,扶贫式婚姻是合法的。我国《婚姻法》明确定义了婚姻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其中规定:“婚姻自愿原则、一夫一妻制原则和男女平等原则是我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而关于经济因素对于婚姻的影响,法律亦未作出限定。也就是说,在经济扶贫的前提下,双方自愿结婚,履行法律规定完全是合法的。
同时,扶贫式婚姻也应该得到承认和理性看待。贫困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摆在每个人眼前需要思考的。因此,扶贫式婚姻作为一种缓解贫困问题的措施,也是可取得。在社会风气和道德观的发展中,传统的恋爱、婚姻观念正在被逐渐更新和演变,婚姻双方的财富和经济实力虽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人们在维持婚姻稳定方面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扶贫式婚姻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带着扶贫的目的去结婚,很可能会引起一些负面的社会心态,如攀比、贪婪等,也可能导致关系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一旦无法实现物质上的支持,就有可能会引起矛盾和分歧,最终影响夫妻关系的稳定和幸福感。
因此,在决定采用扶贫式婚姻时,双方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风险和防止负面效应:提前沟通好婚姻的目的、协议婚姻财产的管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感情基础等。双方还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适时沟通,避免沉默不语导致误解和不理解等局面的出现。
总的来说,扶贫式婚姻在经济扶贫的前提下是合法的,它也可作为一种缓解贫困问题的措施,并不应该被完全看成一种伦理或道德问题。但是,双方在选择这种婚姻模式时,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做好风险和心理预防工作,以确保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