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在古代中国是人生大事之一,是由家族和父母主导安排的。在旧社会时期,婚姻观念是极其保守的,它的内涵包括崇尚贞洁、上方承之下渐趋消沉的女性地位、以及对婚姻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崇尚贞洁,即延续古代的婚姻伦理,要求夫妻双方应该在婚姻中严守贞洁。对于女性而言,她们在家族和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婚姻地位,不仅要保持自己的贞洁,还要维护家庭和社会的贞洁,因此,一旦出现有关婚姻不忠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和惩罚。男性也要遵守妻子和家庭的贞洁,同时也被赋予了严肃约束的责任。
其次是女性地位的不断下滑。在古代,女性的地位不高,她们在婚姻中更多地扮演从属地位,包括在婚姻中严守贞节、生育后代,侍奉丈夫和婆家等。特别是在父母安排的婚姻中,女子无权择偶,婚姻对象由父母指定,被形容为“媒婆和草帽”。因此,女性的自主选择婚姻和对婚姻的态度被剥夺和限制。
最后,是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在古代,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家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重要联结。因此,家长们非常重视婚姻问题,追求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还有家族和社会的利益。由此可见,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从古代的婚姻观来看,女性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男女均被要求高度维护婚姻的洁净性,同时对婚姻的重视程度更是高于现代。当然,在现代的婚姻观中,更多侧重于个人自由、平等和自主选择,但是对于古人而言,婚姻是家族荣辱的重要标志,因此,他们高度重视它,崇尚贞洁并限制了婚姻对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