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聊城市临清市委书记赖弘国玩出了一场争议不小的“扶贫式婚姻”——他与一个贫困户的女儿结了婚,并为其家庭送上了现金和礼品。
这场看起来极为善意的婚姻却遭到了一些质疑。一方面,有人对这种突破常规的婚姻方式表示赞赏,认为这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好办法;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这种婚姻是为了政绩而设,简单而不可持续。
在我看来,赖弘国的“扶贫式婚姻”并不是一件件简单的事情,它背后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首先,这种方式并不是将贫困户的女儿托付给委书记,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两个家庭的互惠互利。委书记将现金和礼品送给女方家庭,女方家庭则将女儿嫁给委书记,这符合了普遍的婚姻交换规律。换句话说,这种交换至少考虑了女方家庭的收益,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委书记家庭单身人士的问题。
其次,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人一般的包办婚姻和非常规婚姻的双重瓶颈。一方面,在很多地区,贫困户从出生开始就将整个家庭的生活压力扛在自己肩上,直到最后,要么稍有财力的人得以娶亲,在底层百姓的心目中,重男轻女的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很多高官贵族也存在“领舞者”现象,谁的用人妻则士气高昂,更好的达成婚姻“合约”。委书记赖弘国的方式则实现了开放、协商的方式,让两个家庭能够在平等地利益中找到婚姻共识,在酒桌社交和亲戚祝贺中走向新人。
不过,“扶贫式婚姻”也存在诸多弊端和挑战。一方面,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政治化,使虚假恶意的进入婚姻建立成本低、维系成本昂贵。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容易创造空孔,引发国内稳定,使本应素昏无闻的贫民成为贫民,而受到严重打击。
最后,我认为赖弘国的“扶贫式婚姻”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美好、快乐的婚姻,更要深入分析婚姻的种种表象,寻找其中的内在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和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之间找到一条道路,实现平等增长和共同繁荣的目标。